有事可以加微直接问!!

河北你认为纯属虚构或迷信的东西,可能恰恰是一种超前科学!

2023-08-25 6973 易学文化

 

世上一切显现先作用于心

再由我们的心呈现出来

 此即:“万有心性显”

 

一、“婴儿”的境界。

 

道德经》云:“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”?

 

老子以此告诉你,如何让魂魄合一?

 

“专气”就是聚气、修气,专一地修气,这是道家专门的东西。道家的功历来被称为气功,就与这有关。

 

《黄帝内经》中也说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”

 

在整个中国文化之中,气都非常重要。人说气场好,他的气色很好,这个城市气象很好,这个人有大气象、气魄很大,指的都是“气”。

 

中国的儒家也一直强调气,比如孟子的“养吾浩然之气”。

 

炼成浩然之气后会怎么样?会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能做到这样,也很了不起。所以,中国儒家的养气功也很好。

 

“专气致柔”,就是专一地修气,让气凝聚起来,让精神和肉体都变得非常柔软。

 

“能如婴儿乎”,能柔软得像婴儿一样吗?婴儿一般指孩子,但一定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,不是被父母、社会、网络熏得过分早熟、实惠的孩子。

 

婴儿是像我的小孙女那样的孩子,纯净得像是水晶,没有欲望,没有机心,我们称之为无心无欲。

 

没有分别,心非常地柔软、柔顺,肢体也很柔软。修道人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,就修成了。

 

但一定要注意,既要像婴儿那样无知无欲,也要有出世的智慧。没有智慧,就不是得道者。

 

所以,不要把自己修得像婴儿、像小动物一样愚痴,像他们那么纯朴就够了。

 

 

二、婴儿,不仅仅是一个比喻。

 

当你气沉丹田,观想丹田,持久专一地修炼时,到了一定程度,你的下丹田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团,我们称之为内丹。炼成内丹之后,人的身体会慢慢变得很好。

 

如果经过特殊的训练,大概十个月后,你的下丹田聚气聚到一定程度,你还会怀上“婴儿”,但他不是肉体的婴儿,而是气体形成的婴儿。订阅号:天机录

 

你继续专注地观修,婴儿就会渐渐长大。然后,你再通过特殊的训练,婴儿就会慢慢从你头顶上钻出去,我们叫出窍。这时,你就可以看到自己。“他”就是你的身外之身。

 

在中国道家的修炼中,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。虽然大家老是觉得羽化成仙像是神话,但经过百日筑基,经过十月怀胎,经过严格的修炼,有真正的传承、有明师的指点、知道火候,你就可以孕育出一个这样的“婴儿”。

 

再经过三年的“哺乳期”,这个孩子就会慢慢长大,出窍。有些人这时就会扔掉肉体,依托这个身子住世,它就叫——阳神。

 

历史上很多人都练成了这种功夫,道藏、道书中记载了很多:传说中的铁拐李不是瘸子,是个四肢健全的人。但有一天,他修出阳神了,就想借助阳神去见他师父。

 

于是,铁拐李安排弟子看好他的身子,不要叫动物吃掉了,七天之后,如果他还没回来,再把它烧掉。

 

到了第六天,弟子家中出事了,有人叫他回家,他不肯,说要守着师父的身子,第七天过后才能自由行动。

 

别人就告诉他,你还等啥啊,这不都第六天了吗?你师父肯定死了,还是把那身子烧了吧,赶紧跟我回家办事去!

 

那弟子一想,觉得也对,就把铁拐李的身子给烧了。结果铁拐李的阳神回来了,承载阳神的身子却没了。

 

怎么办呢?刚好路边有个瘸腿乞丐,他就附在了乞丐的身上。于是,世上就没了李玄,却多了个铁拐李。这就是八洞神仙的故事之一。

 

所以,“婴儿”不仅仅是一种象征,它也是道人修出的阳神。

 

 

三、你认为纯属虚构的东西,可能是一种超前的科学。

 

道家有很好的方法,它似乎超越了现在的生命科学,千年前就达到另一种境界了。

 

借助身体本有的精气神,培养出另一个比肉体更长久的身子,这个身子能超越世俗的很多概念,比如时间、空间、重量等。

 

道家没有生命科学的概念,也不会说自己是物理学,但实质上,它就是很多种科学的妙用。

 

老子集合了前人的妙用,证得了道体,促成了中国道家的形成。

 

西方把哲学归入科学一列,其实宗教修炼也完全应该归入科学,它只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、超前的领域而已。

 

人们认为神仙只生活在神话中,神话时代仅仅是神话时代,它并不存在;七仙女的故事也是编出来的;

 

所有我们童年时当真的故事,都是假的;高高的天空上也没有另一个神奇世界……

 

但道教的实践告诉你——不,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神奇。很多人们认为纯属虚构的东西,可能只是一种超前的科学。

 

例如,得道者不用金属仪器,也能调动自然之力,也可以调动生命本有之力。

 

很多宗教都以自己的方式,进入了一个超前的领域。超越我们可以看见的这个世界,超越二维,超越三维,超越四维,进入不可思议之境。

 

人类世界充满了秘密。每一个秘密,都预示着一种新的可能。

 

在道家的话语体系中,这称为道。

 

 

四、我们看到的世界,是心的反映。

 

因上面的例子,我们懂得了:

 

我们看到的世界,不是世界本身,而是你的心对世界的反映。

 

就是说,你眼中的世界,其实是你所思、所感、所见、所闻的聚合体,它不一定是世界的本来面目。

 

比如,当你讨厌一个人时,无论他做什么,你都会觉得非常恶心——走路也恶心,说话也恶心,连微笑都非常恶心。他真的那么恶心吗?不一定,是你的“心”使然。

 

我们认为的世界,总是随着我们的观念、态度而变化着。所以,有些人觉得世界很美、很圆满,有些人却觉得世界很丑陋,让他很绝望。

 

世界不会因为人的不同而变得不同,不同的,仅仅是人的心与态度。但不同的心与态度,又会构成不同的命运。

 

智慧之人的眼里,一沙一世界;

 

至真之人的眼中,万物显真如;

 

至善之人的眼中,大善满人间;

 

至美之人的眼中,世界美不胜收!

 

 

五、看破了人心,才明白烦恼的根源!

 

世上一切和各种各样的显现,都是先作用于我们的心,再由我们的心呈现出来的,即万有心性显。

 

我们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感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然后生成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六种信息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所有感知与判断。

 

换句话来说:我们对世界的认知,是由所见、所闻、所嗅、所尝、所触、想组成的。

 

其中,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根,因为它们像植物的根部一样,能生出六识。

 

六根所感受、思维的对象,叫做六尘,它会刺激我们的心灵,使我们产生欲望,染污我们的本初清净。

 

六根、六识、六尘,涵括了世上一切人事物与所有现象。

 

可见,凡夫对世界的所有看法与感受,都可能是妄心。

 

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中言:“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,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,既惊其神,即著万物,既著万物,即生贪求,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,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,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”

 

妄心,就是你的六根、六识和外部世界合而为一所产生的结果。

 

它不是本来就存在的,更不会永远存在,六根、六识和六尘之中,只要有一项发生改变,结果就会改变。

 

明白这一点,你也就明白了,为啥同一事物,有人喜,有人厌,有人视如生命,有人却弃若破鞋,可见外相本无自性,所有好恶皆是心之好恶。

 

腐肉为人所恶,狗却啖之香美。蝇喜粪便,鸟喜蛆虫。世有嗜痂之徒,亦不乏逐臭之辈。

 

如世间名利,有人视为毒鸩,躲之不及;有人却趋之若鹜,不惜伤生害命,造下无穷恶业。

 

世上万相,唯心所造,诸缘虽异,其性本空。明白这一点,你也就明白了烦恼产生的原理。

 

不过,道理上明白烦恼是如何产生的,然后单纯暗示自己,要求自己不执著念头,不要钻牛角尖,其实作用不大。为什么呢?

 

因为念头总是比生命的本能更为易变,假如没有专注力,一遇外来刺激,你会不由自主,跟着妄念,越走越远,陷入烦恼。

 

所以,不要把妄念当成真实而永恒的存在,不怕念起,唯恐觉迟。

 

 

六、安住真心,世界因此而变。

 

安住真心时,妄心就会成为妙用,它虽然也是根、境、识相结合的产物,但它跟凡夫的妄念不一样。

 

无论眼前的世界如何,圣者都会安住于真心之中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

 

两者的区别在于:真心观照下的妙用是直觉智慧,它不会撼动真心本体,即便对一切都保持着灵敏的觉知,能够生起妙用,但其本体仍然是湛然空寂的,它就是道的法身。订阅号:天机录

 

 

而凡夫的妄念,则会像不断繁殖的树蛙,将你的内心世界搅得乱七八糟。

 

安住真心之后,你会发现,无论什么经历,都会过去。一旦过去,一切就仅仅是回忆。

 

如果你执著于某个痛苦经历,回忆就延续了它对你的伤害。如果你不在乎它,它就不过是梦幻泡影,与一些使你愉悦的经历或记忆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。

 

它们只是你人生路上的若干片段,稍纵即逝,共同构成你生命的痕迹与证据。

 

所以,执著于个人得失的人,总是比无私的人更容易烦恼和痛苦,因为他们总有太多的欲望得不到满足。

 

他们太在乎世界对自己的态度,太在乎自己的付出有没有回报,总是牢牢抓住太多虚幻不肯放手,总是以为这是一种精明和清醒。他们不明白,痛苦就源于这在乎和精明。

 

看不透这一点,不是真正的清醒者,也不会真正爱自己,更不懂得如何爱别人。他们也许能获得世俗成就,但精于计较的他们一定活得很累。

 

为什么古人说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?

 

因为,什么都放不下的凡夫即使活上一百年,也不如智者自在、坦然、满足地活上一天。

 

看透这一点,能够去机心、事本觉、任自然、明大道的人,就是智者;

 

看不透这一点,或者仅仅在道理上明白,却无法将它变成一种生命本能的人,就是凡夫。

 

道经言:“夫,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澄其心,而神自清;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,能遣之者: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;三者既无,唯见於空。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;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;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”


南虚子微信

八字测算、命运分析,占卦问事、风水择日,卦不走空润金随缘

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白云易学能量网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s://www.niezun.com/hebei_yixuewenhua/11134.html

猜你喜欢

博客简介易学能量网
自幼喜爱周易数术,师从民间易学高手学习六爻八字,93年曾在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学习。九十年代一直醉心于各种数术的学习实践,先后研究过六爻、八字、姓名学、测字、梅花易术、玄空风水、奇门、紫微斗数等。研究易学诸家术数三十余载!

标签